文宣組賴俊欽/編審

中央社:調機構DIGITIMES表示,面對人工智慧(AI)資料中心龐大的電力需求,現有的能源基礎建設將無法支撐,AI資料中心能源策略將加速邁向分散式低碳供電模式。DIGITIMES預估,全球資料中心用電自2026年開始採用低碳電力,2030年全球資料中心用電結構將朝向以綠電為主、搭配無碳能源支撐、多元備援的混合型態。2030年預計全球資料中心化石燃料供電占比,將從現階段的7成降至3成以下,而資料中心將有7成電力來自低碳能源,其中風能、太陽能等再生能源將占超過5成,核能將占10%至15%、地熱約3%至5%、氫能約占1%至3%。DIGITIMES分析師余佩儒認為,未來AI資料中心能源架構將逐步從集中式架構,轉向分散式低碳能源,最終邁向100%無碳能源(Carbon Free Energy;CFE)目標。
https://pse.is/8366cn

自由:有鑑於風災影響電力復原,政府透過災情特別條例與韌性特別條例編列共302億元,台電對外說明,災後重建預算有110億元,其中 8億元編列給能源署執行儲能電網等建置,102億元則分配台電,80億元遷改供電線路,台電選定四條南北主要幹線分別是台17、台19、台9與台11省道,屬於迎風面易受風災電桿倒斷區域,另外22億元是架空線路防災韌性維護。另一筆則是國土韌性預算200億元,69億元分配非災區的配電系統供電韌性提升,131億元則鎖定北中南科學園區、產業園區與新交通建設成長電力所需區域,輸電特高壓等級電網強化,但和過去10年5645億元強韌電網項目仍有不同,會從變電所、電纜升級方面擴充容量,解決供電頻頸問題。台電也強調,地下化不只有優點,成本是架空線路的8-12倍,台灣的電價不足以支撐地下化。
https://pse.is/83664f

中時:核三廠重啟公投未達門檻,但台電已針對3座核電廠進行初步盤點,台電董事長曾文生指出,初步盤點主要是釐清核電廠是否具備《核管法》子法的重啟安檢條件。台灣過去共規畫設置4座核電廠,核一、核二以及核三已先後除役,至於核四廠則未啟用;台電說明目前核電廠的狀況,其中核一廠的1號機組爐心已清空,2號機則預計在明年8月清空,不過部分周邊機組如主發電機等已經拆除,聯結電塔也拆了,加上每部機組的裝置容量只有63.6萬瓩,是否重啟,除安檢外,成本效益也是評估重點。至於核二廠正在建置乾貯設施,預計明年底陸續將燃料棒移出,曾文生坦言,由於核二廠就在供電壓力較高的北東電網內,最具重啟價值;至於日前除役的核三廠,爐心已經清空,大致上已經符合啟動安檢條件;核四廠未在規畫內。曾文生表示,過去社會對於能源結構意見分歧,對核安有所疑慮,但過了10年,大家的能源偏好已經有所改變,但能源組合是選擇題,應該要找出最佳組合。
https://pse.is/8365ws

中時:近年來極端氣候帶來短延時強降雨,新北市水利局斥資1200萬元推動建置「汙水下水道智慧預警系統」,已於8月7日決標,將賦予汙水管線「預知」災害的能力,預計2026年6月系統上線後,將具備即時監控與預警功能,大幅提升面對暴雨時的應變效率與防災能力。水利局長宋德仁表示,這套智慧預警系統將成為城市的「地下大腦」,它將在獅子頭抽水站建置硬體,把全市所有汙水抽水站、處理廠的數據,跟天氣預報、地圖資訊全部彙整分析。系統除了能主動預警外,也能將資訊介接至既有的智慧防汛平台,讓操作人員在災害發生前,能精準預測水位變化、掌握潛在風險,全面提升應變效率。
https://pse.is/8365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