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優化治理
(ESG)環境、社會、治理
優化ESG治理 打贏供應鏈國際賽
自全球供應鏈受疫情重創,產業特定生產基地供給中斷,不僅損害區域發展,也連帶造成了嚴重經濟損失,這場突如其來的災變,使「供應鏈韌性」再次成為國際企業永續發展的首要課題。
除了透過建置多元生產基地、雙源採購 (Dual-sourcing)等備援手段強化危機應變外,企業也在傳統QCDS管理標準上,進一步加入環境、社會、治理(ESG)的績效要求,藉此檢視供應商體質,確保其有足夠的韌性來因應未知風險的挑戰。
台灣身為國際供應鏈的重要一環,對ESG發展更是責無旁貸,企業可採取下列四步驟逐步優化表現:
⁄01
盤點外部需求:清楚掌握客戶、投資人及主管機關對ESG的期待,如營運地、配銷所在地的法規盤點。
⁄02
擬定藍圖與策略行動:結合營運目標,開展企業ESG短中長期發展藍圖,具體制定各層級策略與行動,並將績效整合至營運KPI。
⁄03
供應鏈ESG落實:將ESG目標擴展到下級供應鏈作通盤規劃,將供應商ESG績效納入採購機制。
⁄04
實踐永續價值鏈:自源頭將永續理念融入產品設計,往終端延伸至物流、倉儲、通路碳管理,發展循環經濟模式。
企業在優化ESG的過程中更要注意以下五要點,以提升風險應對能力及管理綜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