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宣組賴俊欽/編審

中時:碳捕捉與封存(CSS)是捕捉工廠排放或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灌入地底封存的技術,有助實現2050淨零排放,政府已規畫2035年封存600萬噸二氧化碳。環境部氣候變遷署長蔡玲儀在環境部舉辦碳捕捉與封存國際論壇表示,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建議,2030年後全球需要包含碳捕捉與封存在內的新技術達成淨零,環境部身為主管機關,正擬定「二氧化碳捕捉後封存管理辦法」,預計今年11月預告。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組長陳宜佳補充,該草案旨在規範碳封存場址通過環評後,需向環境部申請取得封存核准,並在注入作業期間進行監測、申報、風險管理、補救措施,封井後須監測及申報至少20年。學者則指出,民眾常擔憂碳封存誘發地震,未來應加強在地溝通,並於周邊進行監測,消彌疑慮,也提醒目前碳封存不應接收境外二氧化碳,僅限處理國內自排碳源。
https://pse.is/87unpd

聯合:美中台局勢升溫之際,能源安全成為國際智庫兵推熱點,能源兵推結果多半指向要求重啟核能選項,不過由五個環境團體成立的「台灣氣候行動網絡」(TCAN)也發表報告,認為外界過度將能源面向窄化為核電議題,搭配著中國軍演的訊息,反而形成對台灣社會的「混合威脅」。TCAN認為,氣候變遷因素須納入能源兵推,無論是短期性的極端天氣事件,或是中長期的汰除化石燃料趨勢,均須納入能源兵推之中。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指出,美國智庫「氣候與安全中心」等智庫已多次提出,再生能源才是長遠能源安全的核心,尤其當中東石油供應減少時,如何確保盟國協同運作,是未來兵推中必須面對的課題。針對台灣的能源韌性,趙家緯說,若以二○二七年為目標持續推進再生能源與分散式供電發展,即使在台海封鎖等極端情境,仍有機會維持約三分之一供電量,可支撐基本民生用電,甚至有望撐過一年。
https://pse.is/87uq75

經濟:一個價格合理、料源穩定,有機會在國內生產的新燃料—生質酒精可為台灣帶來什麼樣的改變?一是減少油車的碳排,為淨零目標鋪路;二是能源自主,在變化莫測的國際政經局勢下,維持穩定的能源供應。然而,舉凡法律框架、技術研究、商業模式,甚至社會溝通都是生質燃料導入台灣市場的成敗關鍵。為此,美國在台協會(AIT)與美國穀物暨生質產品協會(USBGC)十月一日舉辦生質酒精新契機研討會,以酒精汽油、酒精合成航空燃料為題,搭建台美永續合作的橋樑。
https://pse.is/87upkf

中時:新北市新聞局長李利貞在市政會議上,以「你眼中的新北」為主題專題報告,指出新聞局透過影像紀錄,呈現新北市多元樣貌。新北市長侯友宜表示,政策就是品牌的展現,新聞局跨局處整合議題與亮點政策,用影像呈現新北市多元樣貌,並透過社群平台、影展等管道,讓市民與國際友人更加了解新北市品牌。侯友宜表示,新聞局最主要是讓新北市的政策及建設讓大家都能了解,新北市就像台灣的縮影,市府會不斷地透過影視工作者的影片紀錄以及YT、社群平台,讓市民來了解新北市現階段所有工作的進展方向,以及如何照顧市民的相關政策。李利貞指出,新聞局自製YouTube節目《新北萬事屋》站在市民角度,以生活化方式解決疑難雜症,同時呈現市政亮點。「新北校園廣告人」活動則讓學生發揮創意,用影像說出對新北的想像,不僅為台灣培育影視人才,也讓年輕世代實際參與公共政策討論。
https://pse.is/87uq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