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宣組賴俊欽/編審

中央社: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30次締約方會議(COP30)在巴西貝倫市揭幕,與會者除了將感受當地亞馬遜雨林潮濕厚重空氣,還面臨如何讓全球氣候合作不瓦解的艱鉅挑戰。法新社報導,巴西總統魯拉堅持在貝倫(Belem)舉行COP30,即使當地飯店房間嚴重短缺。他的目的是要讓各國談判代表、觀察員、企業及記者親臨亞馬遜(Amazon)雨林來見識氣候問題。由於亞馬遜雨林可吸收溫室氣體,因此在對抗全球暖化上扮演關鍵角色。但這片雨林本身也正受到許多問題打擊,例如毀林、非法採礦、汙染、毒品販運及對當地居民的各種人權侵害,尤其是對原住民。儘管COP30的後勤進度仍落後,1名與聯合國關係密切的消息人士告訴法新社:「一切能否如期就緒仍是一大疑慮。」但真正的不確定性在於:接下來2週會議究竟能協商出什麼結果?世界能否團結應對有關全球暖化最新的災難性預測?富裕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如何避免撕破臉?遭到颶風或乾旱侵襲的國家所需援助資金該從何而來?例如最近的牙買加和菲律賓。
https://pse.is/8bsbj6

中央社:在爭奪人工智慧(AI)主導權的競賽中,美國科技巨頭擁有資金與晶片,但他們的雄心正遭遇新的障礙:電力供應。交流,並與智庫、NGO及企業共同參與周邊活動。微軟(Microsoft)執行長納德拉最近在與OpenAI執行長阿特曼的podcast節目中坦言:「我們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不再是運算資源過剩,而是電力—以及能否夠快地在有電力的地方完成設施建置。」他補充說:「如果做不到這點,我們可能會有一堆晶片躺在倉庫裡卻插不上電。」正如1990年代的網際網路基礎設施狂潮,如今科技巨頭正投入前所未有的資金,打造支撐人工智慧革命的「矽基骨幹」。在美國建造一座大型資料中心平均需要兩年時間,但興建新的高壓電力線路則需5到10年。矽谷所謂的「超大規模運算業者」(hyperscalers)早已預見這道「能源高牆」。
https://pse.is/8bsbk9

經濟:近期陸續傳出從總統府、行政院到經濟部、台電等,對我國能源政策尤其是核能政策有改變、鬆動的可能,雖然部分訊息為總統府方面否認,但台電已經對外表示,核二、核三有重啟的機會與條件。行政院長卓榮泰在赴立法院備詢時亦提出,對於核三廠善後、新核能技術等皆須預作準備,未來將尊重科學與專業,以做最後決定。也就是說,自行政院以降,已預留未來鬆綁核能發電的可能空間。暫且先不論核能所涉及的政治與國安議題,單就科技產業的發展,尤其是AI產業與應用的推動,政府就應該積極思考能源政策的調整,不應排除增加核能為電力來源。而台灣在扮演全球算力供應鏈的同時,生產晶片、半導體等產品,同樣需要消耗更多的電力。如果目前我國電力的容餘空間(備載容量)已經趨於緊張,那麼在生產更多的半導體、建置更多的AI資料中心、發展更多的AI應用時,勢將使國內電力的使用更為緊繃。
https://pse.is/8bsb9s

風傳媒:第13屆「新北市環保小局長育樂營」在國立臺北大學(三峽校區)展開,為期兩天的活動帶領新任環保小局長學習環保知識。育樂營結合環保知識探索與戶外闖關,讓孩子從知識建立到生活實踐,學習如何在日常中落實環保行動,培養綠色思維與永續生活態度。環保局表示,市民的環保素養是形塑一座城市環境最重要的關鍵,素養不只是知識的積累,更影響未來實踐綠色行為方式。環保小局長計畫的核心理念是「帶著走、回家立刻派上用場」,透過育樂營與後續12堂環保課程,讓學生將所學轉化為行動,從「知道」到「做到」,成為校園推動淨零轉型的生力軍。
https://pse.is/8bs3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