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宣組賴俊欽/編審

中央社: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30次締約方會議(COP30)與會各國達成協議,但未如歐洲聯盟等國所要求的納入一個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路線圖。法新社報導,在巴西城市貝倫(Belem)經歷兩週激烈協商後,近200個國家一致通過這項協議;美國在總統川普刻意迴避下,缺席本屆會議。歐盟和其他國家原本力推一個包含逐步淘汰化石燃料「路線圖」的協議,但相關字眼最終未出現在文本中。取而代之的是,協議呼籲各國「自願」加速氣候行動,並重申2023年杜拜(Dubai)COP28所達成的共識,也就是全球應逐步轉型、遠離化石燃料。歐盟曾警告,若未解決化石燃料問題,本次峰會恐以破局收場,但最終接受了措辭較為溫和的協議。
https://pse.is/8ddprg

中央社:科技巨頭為抵銷發展人工智慧(AI)造成的大量碳排,對碳移除所產出的高品質碳權需求激增,從而加劇市場短缺。不過專家們認為,這種短缺正是刺激此一新興市場投資所必需。碳移除憑證(Carbon removal credits)與一般碳信用額度(carbon credits)不同。俗稱雖都算「碳權」,但前者的碳抵換額度是從大氣中直接移除二氧化碳的專案所產出(如造林、直接空氣捕捉DAC、生物炭Biochar等),而後者的碳抵換額度主要是避免或減少排放所產出(如用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燃料、防止森林砍伐等)。正因一個是能從大氣中長期移除二氧化碳,一個只是防止更多排放而非移除二氧化碳,產出的碳權品質在市場上自然有分高低。路透社報導,包括微軟(Microsoft)和谷歌(Google)在內的科技大廠過去兩年大量收購碳移除憑證這類優質碳權,使這類額度在2024年的價格,比一般的碳信用額度高出近4倍。
https://pse.is/8ddqel

經濟:伴隨電動車、AI發展,穩定電力是關鍵,電池製造業成為主要國家競逐戰場。台灣在鋰電池製造業上雖然供應鏈不完整,但模組製造技術相對成熟。根據經濟部數據,台灣涉及鋰電池製造的電池材料與電池模組封裝產值,從總體趨勢來觀察,自去年第4季開始至今年第2季,產值呈現下滑跡象。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分析師王星淳認為原因有二:一是中國大陸整體電池相關供應鏈,因供過於求,不管哪段的產品或半成品,價格皆飛速滑落,使低價搶單影響到台灣產值;二是國際經濟呈現疲態,終端應用需求並未如以往統計數據那麼高,在價格與需求不如預期的情勢下導致今年前期有滑落趨勢。展望後市,王星淳認為,後續台灣鋰電池產業是否有回溫與復甦跡象,可以觀察全球鋰電池供應鏈,各國是否仍持續非紅供應鏈模式做發展,若有,國際間才可能出現部分訂單轉向台灣採購或代工等轉單現象,產值才有機會往上回溫。
https://pse.is/8ddqq2

中時:板橋垃圾處理廠土地使用率低,地區整體環境品質低落,新北市城鄉局配合板新地區供水改善計畫配水池設置需求,透過都市計畫專案檢討變更,已於民國114年11月21日經新北市都市計畫委員會審議通過,將送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審議。計畫範圍面積達14.86公頃,市府實質取得開闢約6.59公頃公共設施用地,預計興建580戶社會住宅。板橋垃圾處理廠用地橫跨板橋區與中和區,與台北市僅一橋之隔,東側鄰環河快速道路、新店溪及河濱公園與自行車道等藍綠帶資源。考量垃圾處理廠用地已無使用需求,私有公保地問題待解決,並配合行政院板新地區供水改善計畫配水池設置需求,透過都市計畫專案檢討變更,改善區域環境,實質開闢公共設施,兼顧民眾權益及地區發展需求。
https://pse.is/8ddqll